在很多人眼中,社交App就是約炮神器的代名詞。有些投資人看社交只看「男女關係」,大體是認為這樣才能「需求剛、火得快、好來錢」。但事實真的如此嗎?本來產品菜狗打算接著上期的節奏談下去,但發現很多同行蠻關注這個,覺得有必要聊一聊「性」,食色性也嘛。
開門見山:個人認為,把社交網絡的核心簡單等同於約炮,就如同把人際交往中的「異性吸引」簡單等同於OOXX一樣,以偏概全,籠統粗暴。
什麼叫異性吸引?你認識一個美女(帥哥),聊兩句,心裡可能完全沒往那方面想,但是會很愉悅,這就是最基本的異性吸引。再比如,你被某個顏值超高的異性誇獎了,就算完全沒有那方面的可能,心裡也會樂開了花,這是人之常情,是植根在基因中的本能和衝動。記得最早用人人網(那時候還叫校內網)的時候,一開始是很多學妹在用,而促使我這個畢業黨下定決心註冊的原因是,一個當時非常內向邋遢、形象很不怎麼滴(人家現在好多了)的學弟,好友中居然有很多美女,還是各地名校的,還常常訪問互動……嗯,你明白我的意思了吧。
所以,社交的核心不是約炮,但也絕不是「不能約炮」,完全徹底的高大上、公對公是無法形成持續吸引的。準確地說,一個好的社交平臺給人的感覺應該是「能約炮」,一種暗示,一種希望,一種模糊不定的盼頭,當然誰都知道——能約炮和真的約到炮差的十萬八千里了。
社交在異性方面最大的魅力,不是交朋友、交男女朋友、交床伴,這都是太過確定的狀態,很多人心裡嚮往的常常是一種含蓄、一種中間狀態、一種灰色地帶,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曖昧。一般情況下,人人都喜歡曖昧,人人都暗暗渴望著艷遇,人人都會有心癢癢的時候。
異性吸引這樣一種需求是複雜、有趣和微妙的,需要好好挖一下。至少應該包括:
1、新鮮感和審美愉悅,通俗說就是「養眼」;
2、「似乎有機會」的期待感,使生活有了奔頭、不再空虛;
3、窺私慾,當艷照門事件發生時你懂的;
4、冒險衝動、曖昧攻防、推拉戰術中的樂趣;
5、愛,越是投諸情感,越是有一種意義感、關聯感和自我犧牲的衝動;
6、被愛,被理解、尊重、包容和認同,因為一種共鳴心理暖暖的;
7、虛榮心,沒有什麼比異性的關注和讚賞更能滿足這一點了;
8、征服感,廣義的理解;
9、最後才是羞羞的衝動。
春天來了,在這荷爾蒙蠢蠢欲動的時節,在這95後、00後茁壯成長的日子裡,我們的社交app也該有所作為了。各位產品狗兄弟們,從代碼和演算法的深淵中跳出來吧,暫時忘記功能和盈利,不再理會老闆和RD們冷冷的目光——到校園裡走一走吧,在林間小道、櫻花紛飛間重溫顧一下學生時代的感覺,當一群女生帶著銀鈴般的笑聲走過,你還記得當初內心深處的悸動嗎?
直接定位於「約炮」、打色情擦邊球的社交App固然來錢快,但瓶頸來得也快,觸碰政策高壓線的危險更是大大加深。要想有更大更長遠的佈局,還是得小火慢燉。那麼如何評估一款社交App在「異性碰撞」領域的分數,如何設計一款更適合異性交往的App?筆者作為一枚小時候有異性交往障礙的產品菜狗,半年來下載體驗了幾百款社交App,在與各行各業各種口味的90後小盆友交流之後,總結出了九個維度,與諸君共用。
一、搜索匹配的效率
能否方便搜索更多的異性?能否在茫茫人海中、匹配想要的TA。
舉例:
用陌陌搜索附近的人,並通過各種條件篩選;
用脈脈搜索不同公司的人,用人人搜索不同學校的人;
用比鄰、探探隨機匹配陌生人;
心跳、猜麼、相投等App,可以通過興趣和性格匹配人;
主打模特、明星、約拍、舞蹈的App,氛圍顯而易見。
二、用戶分群的區隔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除了基礎IM這種「水電煤」,一款社交App幾乎不可能同時滿足所有的用戶,它必須有自己的定位和風格,也就是通俗意義上的「調性」,去搞定某一類用戶。即便如此,這些用戶也依然有著完全不同的性格偏好、經驗結構、文化傳統……如果摻雜在一起,就難免陷入混戰,進而信息過載、發生雪崩式的用戶逃離。
而這一點對於強調男女社交的App尤為重要,我們雖不認同男女交往一定要門當戶對,但門戶差距太遠,這種社交一定會帶來強烈的不適應和挫敗感,導致宅男女們一個個掃了性致、卸載了事。
舉例:
QQ、陌陌基於群組的區分;
上陌陌的妹紙,「默認」是「可約」的;
豆瓣、知乎鎖定文藝知識青年,人人網、QQ空間鎖定沒節操的小清新。
三、安全的距離
馬斯洛需求理論中,安全感是僅次於生存的底層需求,這在男女社交中尤其重要,尤其女性非常擔心隱私和個人空間遭到侵犯,而我們都知道:一般情況下女用戶的價值從來都是數倍於男用戶。
一款社交App必須搭建一條緩衝帶,給雙方必要的護城河。
舉例:
脈脈的三級認證機制,初始好友可以互看動態,中級好友可知聯繫方式,深度好友可以引薦背書。
無秘,通過各種安全設計,讓你放心大膽地暴露黑暗自己。
貝貝,隨機匹配陌生人、照片一開始有馬賽克,和陌生人聊八句,照片逐漸顯現,決定是否認識。
微信朋友圈封閉關係鏈,朋友的評論只有我和我們的共同好友可以看見。
四、價值和訴求的展現空間
差異是交流產生的前提,而價值和訴求的匹配是社交持續深入的動力。在社交網絡上,這種價值和訴求常常是「錯位匹配」的,你必須建立一個穩定的展現機制,使雙方及時地發現對方、持續地關注對方、自然而然地深入瞭解對方。
舉例:
陌陌上男生曬方向盤,女生曬臉。男生滿足獵艷搭訕的刺激感,女生滿足被追捧、看傻逼的樂趣;
脈脈上的「標籤」,VC、創始人、在線教育……
大叔幫幫忙、哎呀中女生提出訴求,男性滿足願望同時帶著呵呵的念想;
Nice上女生曬美照給男生念想,同時為自己的代購生意導流。
五、破冰的難易
能發現那麼多異性,可是和多少能「開始」聊呢,和多少能聊起來呢,又和多少能深入發展下去以至……呢?這就是破冰方式的問題,社交平臺必須通過一系列有價值的場景和話題,讓男女之間的破冰自然而然地發生。
這個在產品菜狗第二彈中曾專題分析,今天就不贅述了。
舉例:
傳統社交網絡,基於群組的破冰,你不好意思和對方一對一私聊,就先群聊吧;
碰碰、貝貝,基於遊戲的破冰,先玩個遊戲就熟了唄。抱抱,任何一個心情的傾吐都可以觸發社交。
六、持續互動的空間
給雙方一個由頭,讓交往自然而然地繼續,給男女搭一個平臺,讓荷爾蒙自然而然地發酵吧。自發持續地製造活動和事件,讓這種接觸持續下去、不斷升溫吧。
舉例:
Facebook系帶來的偉大的Feed流系統,好友們不斷發布動態新鮮事,於是圍繞動態新鮮事社交自然而然;
抱抱中,發動態會自動變成漂流瓶傳給陌生人,真心話大冒險話題逐步深入;
脈脈上,打著工作名義的持續互動。
七、曖昧的氛圍
從風格定位上就營造一種曖昧含蓄、給人念想的氛圍,既不枯燥呆板,也不簡單粗暴。然後,通過功能、交互、內容、活動、KOL等要素持續加強這種氛圍,一以貫之。做到這一點絕非易事,既要符合廣大優質妹紙男神的正常審美,又要時不時能激發人的小心思,燒盡左右腦方得火候。
舉例:
人人網(校內)從誕生起就帶著校園特有的「騷情」,整體風格如同UI一樣簡潔乾淨清新,但各種元素如校花美圖、沒節操的黃段子……卻不斷刺激著愛學習的你,心猿意馬;
豆瓣,本來交流書和電影,就是素質優異的女學生、白領、文青們的愛好,而取名詭怪陸離的豆瓣小組更讓這一切持續發酵;
他趣(原性價比)、highing、PP語音、美麗約……在這樣的平臺想不血脈賁張都難啊;
對面上,各種單身遊戲組成的虛擬王國。
八、轉化為線下關係的難易
不論是約炮還是網戀,只有見了面才算「修成正果」啊。否則,套用一句「在網絡世界,你永遠不知道和你聊天的是不是一條狗」。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基於LBS的應用線下轉化越容易,給人的期待感越高。
舉例:
請吃飯、約你、微聚等的活動系統,約會合情合理,赴約自發自願,理由道貌岸然,心思誰都知道,還能和線下商戶打通O2O;
摳電影,發現一起看同一個場次沒人陪的TA。
九、需求滿足的多樣性
人們在社交中的需求是多樣的,「才子佳人」之間更是如此,微妙複雜不可言說,充滿了太多猶疑和不確定,所以產品的切點和設計必須巧妙權衡。
首先,需求滿足的結構是平衡的,不能因為一種需求而傷害另一種需求。不能滿足了窺私慾,傷害了安全感,滿足了獵艷的衝動,傷害了現實的名聲和尊嚴。
其次,這種滿足要比現實生活中成本更低、更高效,甚至是現實生活中不可滿足的。用一用美圖秀秀,相貌平平的女生也成為在社交網絡中被「圍觀」的女神了。寫一篇文章,現實中言辭木訥的男生也有妹紙欣賞才華了。
再次,需求滿足的過程是循序漸進、逐步不能自拔的。你想認識很多優質的異性,這是很容易的、有演算法的、可匹配的,你想展示自己的魅力和價值,這一樣不難。但是你要想和一部分人有深入的互動,這就會有重重的門檻。這就好像綠茶們給人的感覺,一開始會用各種眼神、嘆息、話語、微表情向你暗示,好像她對你和對別人不同,但你真的動心了,就立刻中招陷入泥潭。建立社交關係的容易,到社交吸引的順暢,再到深度關係的困難,由簡入繁,痛苦與驚喜交替,這是一個持續吸引的過程。
最後,永遠把女性用戶的需求放在第一位。據說一個女用戶可以帶來7個男用戶,一款完全男性思維、無法hold住少女複雜細膩的社交APP,絕對不可能在異性粘度上有太大作為。
舉例:
豆瓣、知乎,打著文青的名義滿足小心思;
陌陌,相貌平平的女生也可以目睹各種搭訕的傻逼;
微信,經過洗白,使用微信的人已經不會被看做是「不正經」了,雖然還可以搖一搖、附近的人呀。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九點並不是先行後續的關係,而是有機整合在一起的。否則,如果你還按部就班地一個個做好,我們「性急」的用戶早已失去了「性趣」,投入其他App的懷抱。
佛洛德他老人家說,性是人類一切行為最原始的驅動力。是呵,性的魅力無孔不入,社交網絡的創業者,在天花亂墜地講故事、造概念之前,不妨自己先用自己的產品試試看,能認識多少個異性,能不能滾床單。誠如前面所述,「性」是社交中的系統工程,不要指望通過「一次性配對」解決問題,你要做的是建立一個長期沉澱的平臺,讓異性的吸引力與追捧——自由而浪漫地持續發酵。
很多時候,產品就是一面鏡子,見產品如見人。現在夜深了,頭屏打開,當各種顏色紛至遝來的時候,有沒有看見一顆寂寞、惶恐、空虛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