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屋受論壇wuso.me
聯絡客服
聯絡客服
手機版
聯絡客服
統計信息

[綜合研討區] 古代鬥雞介紹:狸膏金距說鬥雞

[複製鏈接]
威猛小姐 發表於 2018-3-7 19:52:2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錄才可以下載或查看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立即註冊

x
鬥雞是風行全世界的一種源遠流長的娛樂和賭博活動。人類的先民們在飼養家禽的過程中,發現了雄雞好鬥的本性,便逐漸有意挑選培育善鬥的雄雞,使之互相啄鬥、搏鬥,以此娛樂,進而又成為一種常見的賭博手段。

  鬥雞發源於古代東方國家,並長期風行不衰。大約在公元前六至五世紀,鬥雞傳入古希臘,再風行小亞細亞、西西里,傳入古羅馬,繼而傳遍整個歐洲,並日趨賭博化,因此各國都曾明令禁止,但一直禁而不絕。

  在中國,雞很早就與古代先民結下了不解之緣。考古學家在河北武安縣磁山和河南新鄭裴李崗新石器時代遺址發掘出家雞骨骼,還在雲南、甘肅、遼寧等新石器時代遺址中發掘出雞骨和陶製雞工藝品,這說明我國養雞至少已有七千年以上的歷史。

   古人稱雞有五德:“頭戴冠者,文也;足縛鉅者,武也;敵在前敢鬥,勇也;見食相告,仁也;守夜不失時,信也。”其中“武、勇”二德都與雄雞好鬥的習性相關。一般認為,中國古代的鬥雞始於殷商,而現存最早的有關文字記載見於《左傳•昭公二十五年》:“季、郈之雞鬥。”說的是魯國的兩家大夫季氏和郈氏之間為了解決土地房屋糾紛而精心安排的一場鬥雞,雙方的雞都被武裝起來,“季氏介其雞,郈氏為之金距”(解釋見下文)。結果,郈氏獲勝,季平子不得不將房屋土地讓給郈氏。由此看來,這已經不是一般的娛樂,而是帶有濃厚的賭博爭勝的色彩了,同時也說明在春秋時代鬥雞已相當發展並成為一項流行的娛樂和賭博活動。

   為了取得鬥雞的勝利,人們很早就學會選擇培育良種鬥雞。早在西周時期,南越地方就向周天子進貢過鬥雞。春秋戰國時期著名的鬥雞良種“羊溝巨雞”在國內稱絕一時,《莊子》、《爾雅》等古籍都有關於它的記載。以後歷代也都培養過不少品種的良種鬥雞,其中最負盛名的有南北朝時期齊魯地區的“壽光雞”,《齊民要術》又稱其為“慈傖雞”,這種雞身軀大、個頭高、雙爪鋒利。當時魯地人好鬥雞,壽光雞良種價值連城,為防止外傳,擁有這種雞的家庭連嫁女都要把雞蛋煮熟後才能帶走,就如手藝人家傳子不傳女一樣。清代的“九斤黃”也是著名的鬥雞良種,它體大、力足、兇猛、耐長鬥,在斗雞場上冠壓群雄。清人李聲振有《鬥雞》詩讚美它:

  紅冠空解鬥千場,金距誰堪鬥五坊?

  怪道木雞都不識,近人只愛九斤黃。

  除了培育良種,人們還想方設法增加雞的戰鬥力。上文談到季、郈兩家鬥雞時採用的“介雞”和“金距”是常見的方法。所謂“介雞”有兩種說法,一種是把“介”釋為“芥”,把芥子搗為細粉,播散於雞翼之上。芥粉味辣,兩雞爭鬥時鼓動雙翼,芥粉飛揚使對手因迷痛而無心戀戰。梁簡文帝《鬥雞詩》:“玉冠初警敵,芥羽忽猜儔。”劉孝威《鬥雞詩》:“翅中含芥粉,距外耀金芒。”都用了“芥”字。另一種說法把“介”解釋為“甲”。《呂氏春秋•察微篇》也曾記載季、郈兩家那次鬥雞,注云:“作小鎧著雞頭。”鬥雞時,頭部是雙方啄擊的重要部位,因此製作小鎧甲以保護雞頭。不過,這種方法似乎笨重,影響了雞的靈活性,所以後世不再見到有關記載,大概被淘汰了。

  “金距”是在“雞距”上裝金屬尖鉅,以利作戰。《漢書•五行志》注云:“距,雞附足骨,鬥時所用刺之。”就是雄雞跗蹠骨後方所生的尖突部分,內有堅骨,外披角質鞘,是雞啄鬥時的進攻武器。嫌雞距不夠尖硬而用金屬製成假距,套在雞距上以利戰鬥,是為金距。

  另外還有一種“狸膏”的辦法,“狸膏”即狐狸油,將它塗在雞頭上,對手聞見其味往往畏而避之。正如曹植詩所云:“願蒙狸膏助,常得擅此場。”

  芥羽、金距和狸膏的辦法為後代沿襲下來,“芥羽金距”和“狸膏金距”後來也就成為鬥雞的代稱。

   從春秋戰國直至清代,鬥雞活動一直盛行不衰。《戰國策•齊策》這樣描寫齊都臨淄:“甚富而實,其民無不吹竽、鼓瑟、擊筑、彈琴、鬥雞、走犬、六博、蹋鞠者。”漢代鬥雞之風更盛,貴族、大臣和市民都樂此而不疲,漢初魯恭王好鬥雞鴨,“一年耗谷二千石”(《西京雜記》)。漢景帝的大臣袁盎免官家居,“與閭里浮沉,相隨行,鬥雞走狗。”(《史記•袁盎晁錯列傳》)河南鄭州出土的漢代畫像磚《鬥雞圖》,正是二千年前鬥雞活動的形象寫照。宋元以至於明清時代,民間鬥雞風行,且多以之賭博,因而有專以飼養鬥雞和開設鬥雞賭坊為業者。市井小民鬥雞一般是在城鎮市集空曠之處的某一固定處所,各人抱雞前來爭鬥賭勝。明人筆記《湧幢小品》記載:“博雞者,袁人。素無賴,不事產業。日抱雞,呼少年博市中。任氣好鬥,諸為裡俠者皆下之。”

  古時的鬥雞場,場中設旗,鬥時搖旗擊鼓,有如兩軍對壘。宋人梅堯臣有“鬥雞旗底逢逢鼓”正反映了這種喧鬧緊張的場面。

  唐代是中國古代鬥雞最盛的時代,其原因主要在於皇帝、貴族都喜愛此道,上行下效,於是掀起全社會的鬥雞熱潮。

  唐代的豪門貴戚、公子王孫,多不著意於錢財的輸贏,更在於爭強好勝,表現自我的豪邁意氣。他們外出鬥雞往往冠蓋輝煌,從者如雲,車水馬龍以壯氣勢。唐人詩篇多有描述。大詩人李白曾這樣寫道:

  路逢鬥雞者,冠蓋何輝赫。

  鼻息幹虹霓,行人皆怵惕。

  ——《古風》二十四

  我昔鬥雞徒,連延五陵豪。

  邀遮相組織,呵嚇來煎熬。

  ——《敘舊贈江陵宰陸調》

  鬥雞徒飛揚的意氣,輝赫的氣勢,栩栩如生,躍然紙上。

   至於皇家的鬥雞場面就更為壯觀了。風流天子李隆基酷愛鬥雞,即位後建立了皇家雞坊,選良種雄雞千餘隻養於坊間,命六軍小兒五百人專司飼養、馴鬥。還任命十三歲的“神雞童”賈昌為雞坊五百小兒長。每到清明節、千秋節或大酺宴樂之時,總要在大庭廣眾之間展示皇家的鬥雞。每到這種日子,“萬樂具舉,六宮畢從。昌冠雕翠金華冠,錦袖繡鴧褲,執鐸拂導群雞,敘立於廣場,顧盼如神,指揮風生。樹毛振翼,礪吻磨距,折怒待勝,進退有期,隨鞭指低昂不失。昌度勝負既決,強者前,弱者後,隨昌雁行歸雞坊。”(《東城老父傳》)像這種組織縝密,馴導有方,大集團式的鬥雞活動,水平技藝之高,在古今中外都是絕無僅有的。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一時長安城中“諸王、世家、外戚家、貴主家、侯家,傾帑破產市雞以償其值。都中男女以弄雞為事,貧者弄假雞”。一隻優勝鬥雞時價竟高達數千金或抵百匹駿馬。如此的高價有如今天西方的良種賽馬一樣,如果不是能夠為主人贏回更多的錢財,那是絕對無法想像的。當時的民謠傳云:“生兒不用識文字,鬥雞走馬勝讀書。”(《東城老父傳》)由此可見當時鬥雞賭博之興盛。

  除了鬥雞,古代人們還馴養其他各種家禽用以相鬥取樂和賭博,如斗鴨、鬥鵝、鬥鷦鷯、鬥鵪鶉等。鬥鴨和鬥鵝自西漢至唐宋一直盛行,西漢魯恭王,三國時魏主曹丕、吳主孫休、建昌侯孫慮,南朝的齊鬱林王蕭昭業,東晉的權臣桓玄和唐僖宗李儇都愛好此戲。其中最著名的要數唐僖宗,他蓄養的鬥鵝有值五十萬錢一隻的,與諸王鬥鵝,一次輸贏即達數千緡錢,真可謂豪賭了。

  入明以後,鬥鴨鬥鵝逐漸絕跡。民間流行的鬥禽戲是鬥鵪鶉和鬥鷦鷯,其中前者尤其盛行,野史筆記中常記述鬥鵪鶉而傾家蕩產的事例。著名的漢奸吳三桂就是一個鬥鵪鶉的愛好者,至今故宮博物院還藏有《吳三桂鬥鵪鶉圖》。由於篇幅所限,就不贅述了。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注0

粉絲7

帖子141

發佈主題
  • 屋受客服.廣告諮詢
  • LINE ID : ad_51s
  • TG飛機 @ad51ss
最新發帖
重要聲明:本討論區是以即時上載留言的方式運作,對所有留言的真實性、完整性及立場等,不負任何法律責任。而一切留言之言論只代表留言者個人意見,並非本網站之立場,用戶不應信賴內容,並應自行判斷內容之真實性。於有關情形下,用戶應尋求專業意見(如涉及醫療、法律或投資等問題)。 由於本討論區受到「即時上載留言」運作方式所規限,故不能完全監察所有留言,若讀者發現有留言出現問題,請聯絡我們。有權刪除任何留言及拒絕任何人士上載留言,同時亦有不刪除留言的權利。切勿撰寫粗言穢語、誹謗、渲染色情暴力或人身攻擊的言論,敬請自律。本網站保留一切法律權利。
30 30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