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受論壇wuso.me

標題: 開元鐵牛與蒲津渡遺址 [打印本頁]

作者: Mike2017    時間: 2017-3-1 20:46
標題: 開元鐵牛與蒲津渡遺址
  開元鐵牛與蒲津渡遺址亦稱唐代鐵牛,位于永濟市城西十五公裏,蒲州城西的黃河古道兩岸,各四尊。鑄于唐開元十二年(724),爲穩固蒲津浮橋,維系秦晉交通而鑄。元末橋毀,久置不用,故習稱“鎮河鐵牛”。因黃河變遷,逐漸爲泥沙埋沒。1989年8月在蒲津渡遺址上經勘查發掘,處于黃河古道東岸的四尊鐵牛全部出土。距蒲州城西牆51米,距西城門110米。鐵牛頭西尾東,面河橫向兩排。伏臥,高1.5米,長3.3米,兩眼圓睜,呈負重狀,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牛尾後均有橫鐵軸一根,長2.33米,用于拴連橋索。牛側均有一鐵鑄高鼻深目胡人作牽引狀,現已露出地面部分高1.5米,肩寬0.6米。四牛四人形態各異,無一雷同;鐵牛雄健壯碩,頭昂角矯,目似怒,耳如聽,造型逼真;鐵人體格健壯,英勇魁偉,形象動人。大小基本相同,據測算,鐵牛各重約30噸左右,下有底盤和鐵柱,各重約40噸,兩排之間有鐵山。從出土鐵牛的位置推測,河西岸也有同樣的4尊鐵牛、鐵人、兩岸由每根長約540米、直徑30毫米的鐵鏈錨在牛柱之上,由鐵鏈數根連接架設浮橋,浮橋在河心諸島上經過,成爲兩岸經濟往來的重要交通要道。據文獻記載,蒲津橋,是我國黃河上創建最早而又延時最長的一座浮橋,也是唐代黃河三大橋梁之一。
.
(, 下載次數: 0)

  蒲津渡是古代黃河的一大渡口,位于永濟市古蒲州城西門外的黃河東岸。蒲津渡自古以來就是秦晉之交通要衝,曆史上有很多朝代在這兒修造過浮橋。據《春秋左傳》記載,昭公元年,秦公子鹹奔晉,造舟于河。《初學記》:“公子鹹造舟處在蒲板夏陽津,今蒲津浮橋是也。”《史記·秦本紀》又載:“秦昭襄王五十年(前257年),初作河橋。”張守節《史記正義》謂:“此橋在同州臨晉縣東,渡河至蒲州,今蒲津橋也。”以後東魏齊獻武王高歡、西魏丞相宇文泰、隋文帝都在這兒建造過浮橋。唐初,河東爲京畿,蒲州是長安與河東聯系的樞紐。開元六年( 718),蒲州被置爲中都,與西京長安、東都洛陽齊名。開元十二年(724),爲了加強對唐王朝的大後方河東地區及整個北方地區的統治,唐玄宗任命兵部尚書張說主其事,改木樁爲鐵牛,易笮索爲鐵鏈,疏其船間,傾國力對蒲津橋進行了大規模的改建。《通典》、《唐會要》、《蒲州府志》均記載此事。據記載當時冶鐵結鏈爲攬,熔鐵鑄牛做墩。竟用去17萬多斤的生鐵,相當于當時年産量的四分之一。有宋一代,蒲律渡仍是黃河的重要渡口之一。宋朝黃河水泛濫成災,將浮橋衝斷,八只鐵牛被衝到下遊的泥沙中。有一個懷丙和尚在兩艘大船上裝滿泥沙,然後將船開到鐵牛沈沒的地方,讓熟悉水性的人帶了很結實的繩子,潛入水底,將繩子綁到鐵牛上,繩子另一端栓在船上,懷丙和尚指揮衆人把船上的泥沙鏟入河中,河底的鐵牛依靠大船和自身的浮力,逐漸離開河底懸在水中。人們奮力劃船回到浮橋處,將鐵牛拖回原處,使兩岸的浮橋重新連接起來。金元之際,浮橋始毀于戰火,只剩下兩岸的鐵牛。後來因三門峽水庫蓄洪而使河床淤積,河水西移,鐵牛被埋入河灘。

(, 下載次數: 0)

  今蒲津渡遺址,西距黃河堤岸2.8公裏,隔河遙望陝西省朝邑縣,東距古蒲州城西牆約六米,南距古蒲州城西門(即蒲津門)近百米。1988年、1991年對蒲津渡進行了全面的調查、勘探和科學發掘。根據發掘結果,唐蒲津渡遺址最深處距今地表 6.5米。在靠當時河岸有一道曲拱梯形石堤,堤基下有密密成排豎釘的柏木樁,壘砌石條間貫注有鐵錠,又以米漿白灰泥粘合縫隙, 十分牢固。這道石堤明確地可以看出系分兩次砌築。在緊靠石堤處發現了四尊鐵牛、四個鐵人、兩座鐵山、三個鐵墩、六根鐵柱。還發現一座四米見方的磚屋遺址,門坎向東,當是管理渡口之所在。發掘中還發現了唐開元通寶、宋天聖元寶、元豐元寶、金正隆元寶等十余枚銅錢。

  蒲津渡遺址是一處具有豐富遺存的大型遺址,也是我國第一次發掘的大型渡口遺址,它展現了我國古代橋梁交通、黃河治理、冶鑄技術等各方面的科技成就,也直觀地揭示出黃河泥沙淤積、河水升高、河岸後退的變遷過程,從而爲曆史地理、水文地質、環境考古及黃河治理提供了許多有用資料。  


(, 下載次數: 0)
住宿:
    永濟的賓館一般是新建的設施,衛生條件較好,長途車站附近有很多小旅館房價 8-15元

交通:
    永濟出發的黃色2路公交可到達

美食:
    蒲縣和永濟靠近陝西,所以秦味小吃居多。這裏的牛肉餃子別具特色,面皮很硬,肉餡偏鹹,連湯帶水。解餓又頂時候,而且便宜實惠,我們三個人才要了6元錢的,沒吃了。是2001年的事了。







歡迎光臨 屋受論壇wuso.me (https://wuso.me/)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