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受論壇wuso.me

標題: 麻將起源 [打印本頁]

作者: 威猛小姐    時間: 2017-11-1 02:47
標題: 麻將起源
有人認為是在春秋戰國時代,也有人認為是明朝萬曆年間,眾說紛紜,但可以確定的是,麻將是中國的國粹,

不容置疑的。麻將原稱「麻雀」,民國初年由大陸傳入台灣,慢慢地從廣東的十三張,演變成台灣的十六張玩

法。台灣麻將在規則、佈局、台數計算方面,已獨樹一格,與廣東麻雀略為不同,因此,不得不將麻將遊戲的

規則統一,使得每個人於賽前可以取得共識,避免比賽中或比賽後不必要的爭執。



雖然打麻將會使人與賭博產生聯想,什麼『玩物喪志』,『傾家蕩產』不好的字眼,相伴而生。但是面對台灣

時下將近四百五十萬人口,這個中國人悠久的傳統娛樂,實在應該坦然面對陽光,使有心人士能夠正視他。

蔣介石總統曾公開表示,麻將最能表現中國人的智慧的一種娛樂,的確,麻將的確是一種高深莫測的學問,

比起橋牌,十三張,十八啦,要有趣的多了,只是被一些不肖的人拿來當成斂財的工具。

試想,一百四十四張所分配出來的牌局,幾乎沒有一把是相同的,玩者必須運籌帷幄,才能贏得最後的勝利,

一般而言,四人打完三將(12圈),技術與運氣比例應該是三十五比六十五,但是別看這小小的三十五,

當運氣差不多時,它往往是獲得大勝的關鍵。不過要切記,小賭可以宜心養神,大賭會傾家蕩產,麻將客切勿

留連於方城之戰,而忽略了正當的職業。才是明智之舉。



麻將是中國的國粹,中國人總是愛以搓八圈或是以桌上游泳來稱呼,近來更有醫學研究發現,老年人多打麻將

可以預防老人癡呆症,不可諱言,麻將是一件令人不能自己的博奕遊藝,但是你知道麻將的由來嗎?

麻將本名應是「抹將」,抹的是水滸傳的108個好漢。相傳元末明初有個名叫萬秉迢的人,非常推崇施耐庵筆

下的梁山好漢,欲將水滸傳的故事讓達官貴人也知水滸故事,進而愛民護民遂發明麻將,將水滸英雄融入這個

遊戲中。麻將以108張爲基數,分別隱喻108條好漢。如牌中九條喻爲「九條龍」史進,二條喻爲「雙鞭」呼延

灼,一餅喻爲「黑旋風」李逵。之所以分爲萬、餅、條三類,是取其本人姓名的諧音。每類從一到九各有四張

牌,剛好108張。108條又是從四面八方彙聚梁山,所以加上東、西、南、北、中午個方爲各掭四張牌計20張。

這些好漢有富貴貧窮各階層,所以再加上「發」、「白」隱喻富有及窮白,加上八張牌,整副牌共計136張。    

後來又加上各種花牌,整副牌共計144張。另有一種民間趣話,打麻將用四方桌既是東西南北四個方位,也是指

春夏秋冬四季,每人十三張牌,因爲一季有十三個星期。四季合五十二周,共三百六十四天,加上贏了時的那

一張,代表一年最後一天共三百六十五天,恰好一年。這也是另一種趣話。麻將起源於護糧倉,麻將牌起源江

蘇太倉,這是蘇州雜文作家"谷新之"研究得出的結論。太倉在古時是皇家糧倉,倉內常年囤積稻穀,以供「南

糧北運」。糧倉既設,雀患便生。守倉兵丁以捕雀取樂,倉官變鼓勵爲獎勵,發給竹制籌牌記數酬勞。這籌牌上

刻有字,可用來作遊戲的工具;這牌子又是賞錢,有證券價值,於是便可以用來作輸贏。這種遊戲流傳下來,

演變定型,便成了麻雀牌,即今天的麻將。其玩法,術語等都與捕捉麻雀有關。

譬如筒、索、萬。筒的圖案是火槍的象形符號(截面圖)。幾筒表示幾具火槍。索即束,是細束捆串起來的鳥雀,

所以一索圖案的是鳥,二索上像竹節,表示鳥雀的腳,官吏驗收時以鳥足計數,兵丁將鳥雀集合成「束」。

萬,即賞錢。另外,東、西、南、北爲風向,土槍無力,發射時要考慮風?。中,即打中,故塗紅色。白,即白

板,打空槍之謂。

發,即得賞發財。「碰」,即「砰」,槍聲。成牌之「胡」,實爲「鶻」;屬鷹的一種,有高強的捕鳥本領,

有了鶻就不愁抓不到麻雀,故每局牌勝皆曰「鶻」。除此,麻將中的「吃」,「杠」等術語幾乎都要與捕捉麻

雀聯繫起來。

那麼,麻雀牌又怎麼叫作「麻將牌」呢?原來太倉方言的「鳥雀」就叫作「麻將」,「打鳥」或者「打麻雀」統

稱「打麻將」,故麻雀牌也叫「麻將牌」。 

我國最早有關麻將的記載,是宋朝楊大年著的「麻將經」。其中的內容和現今的麻將差不多。麻將發展到了清

朝,沒有「一鳥」(一索),並且七個字是「公」、「侯」、「將」、「相」、「文」、「武」、「百」

,清廷懷疑這七字和反清複明有關,於是下令禁之。到了道光年間,秀才陳實門坐他哥的船四處遊歷,船上的

船員無聊聚賭,陳實門日日觀之,於是起了改進賭具的念頭,船行時風向時常改變,於是他把公侯將相改成東

南西北風,當時船在各處交易的貨幣制度是,十筒相當於一索,十索相當於一萬。其中「筒」即是中間有洞的

銅幣,索就是把一堆銅幣串起。於是他將這些用在麻將上,但一索和二索極易混淆,某日他看到了船上養的

鳥,靈機一動將一索改成「鳥」。麻將至此已大致成形,但文武百這三字要改成什麼呢?陳實門爲此傷透了腦

筋。有一次船員在下棋時用炮將軍對方,說道「吾炮百發百中也」。

陳實門聽了 就將文武百取百發百中之中發百改爲中發白替之,這就是我們今日的麻將了。

號稱“國粹”的麻將雖風靡已久,可起源問題似乎仍困擾著不少人。《書屋》雜誌二零零五年第一期中就有一篇

《麻將學發微》,其作者在文中感慨時至今日,麻將仍是“妾身未明”。是否果真如此呢?且先來梳理一下至今

仍比較流行的幾種麻將起源說。



麻將的起源說可分爲“湖說”、“鄭和說”、“太倉鶻說”、“寧波說”等。“湖說”派以清代文學家戴名世和歷史學

家瞿兌之爲代表,認爲“麻將當爲馬將之訛,馬將又源于馬吊。”馬吊中多天罡地煞的梁山好漢形象,宋江是萬

萬貫的最大牌,成牌曰“湖”,這“湖”即指梁山泊。“鄭和說”則根據麻將中的一些叫法如北風、索,以及東非沿岸

有人會打麻將的事實,推斷出是鄭和七下西洋時的發明。說水手常年在海上漂泊,閒暇之餘漸漸玩出了這種風

靡世界的遊戲;而且成牌時曰“和”(音胡),恰好和三寶大人的名對上了號。前幾年風靡一時的“太倉鶻派”則

斷定麻將的發源地在江蘇太倉,理由是該地曾是皇家糧倉,作儲米之用,因患雀災,遂有打麻雀之遊戲,其中

有索筒餅等,先在兵丁中流行,後慢慢傳入民間,成牌時曰“鶻”(音胡)。鶻是老鷹的一種,想那麻雀見了老

鷹當然就玩完,因此當某人叫出“鶻”字成牌後,其他幾家就只能乖乖俯首就擒。

立論新穎證據充分,一時和之者泷。寧波派則起用了暗渡陳倉之術。向來善於商賈的寧波人信奉捷足先得,當

旁人尚在爲麻將的起源爭論不休時,精明的寧波人已經悄悄在天一閣旁建起了一座麻將博物館,並說寧波才是

麻將的真正起源地。



如今的社會講求經濟效益,單單一個“香格里拉”就有川滇藏三省七縣爲之所屬權大打口水仗,何況麻將國粹

乎!因此寧波派此舉頗招了些微詞。中國有考據癮和歷史癮的人很多,可一直無人能爲麻將的起源最後蓋棺論

定,是因不熟悉方言造成的。



《水滸》中寫到招安的消息傳上梁山,一時議倫頗多,唯李逵這沒心眼的,大聲嚷嚷:“招安,招安,招甚鳥

安!”此“鳥”字在央視的《水滸》連續劇中全念成“鳥”(音嫋),因爲寫書的是個錢塘人。筆者老家也屬吳方言

區,記得小時候村裏有某阿四者,一日,村人戲之,以木炭大書“阿四鳥毛四根”於大隊穀倉橫梁之上,阿四見

之大怒,綽起一柄禿頭笤帚欲與泷人拼命。阿四者文化程度還不到高小,卻也知此鳥即“@@@@@”,玩笑亂開

不得的。

到了李逵嘴裏,卻成了真鳥,果真如此,則《水滸》中諸多“鳥官”也和古郯國少昊氏時代的各級鳥官無異了,

如此統一讀音,不免弄成“吳書燕說”。南北方言的差異由此可見一斑。卻說由於吳方言中的“鳥”音,

明末盛行的馬吊牌到了吳人口中自然就讀成“麻鳥牌”。

“麻鳥”就是北人所說的麻雀。至於“馬吊”和“麻鳥”的出現孰先孰後,或者是否同一種牌的轉音,目前尚無定論。

造成麻將起源說至今泷說紛紜的根本原因,在於很多人不太清楚麻雀是怎樣轉成“麻將”的。

記載說:“麻雀亦葉子之一。以之爲博,曰‘叉麻雀’。

凡一百三十六,曰‘筒’、‘索’、‘萬’,曰‘東、南、西、北’,曰‘龍、得鳳、白’,亦作‘中、發、白’。

始於浙江寧波,其後不脛而走,遂遍南北。



徐珂將麻將的起源地定爲寧波,現在看來絕非輕率之筆。據天一閣研究人員介紹,麻將的發明者是寧波人陳魚

門:“明末清初,馬吊的盛行,引起社會的強烈反響。因它被用於賭博,許多有識之士無不視其爲洪水猛獸,先

後著文誠心勸戒。人們也感到馬吊的局限與不足。碰和牌多達120張,手拿組合極爲不便。牌爲紙質,極易磨損

殘破:玩牌者多爲海上船工、漁民,以解海上生活枯燥,但海上風大,紙牌極易被吹走。因此改造馬吊成爲必

然。



風行大江南北的馬吊紙牌,在清咸豐年間經甬上聞人陳魚門先生整理而成爲至今尚在流行的麻將基本牌張。陳

魚門(1817—— 1878),名政鑰,號仰樓,少有才智,曾隨楊擧堂習英文。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拔貢,以功敘內

閣中書,加三品銜。陳魚門‘廣交遊,琴酒無虛日’,極喜玩耍精熟紙牌。他因深感紙牌有諸多不便,于同治三

年(1846)改爲竹骨,繼承碰和牌中的萬、索、筒,共108張,易紅花爲綠發,白花爲白板,老千爲紅中,名‘三箭’

,各4張,共12張,增‘東、南、西、北’四風,各4張,共16張。

由此形成了當時流行的136張一副的麻將牌。陳魚門整合、改造後的麻將是對前代博戲的繼承和發展,其打法也

由繁到簡,一經問世,便盛行南北。史載,五口通商後,海舶多聚于寧波江廈,繁盛過於上海,各省商賈雲

集,流寓江廈,演習麻將者日泷,並通過他們延及津滬商埠並波及全國。

麻將牌是由馬吊牌、紙牌演變而來,而馬吊牌的前身是博戲,博戲是中國最古老的娛樂遊戲。據歷史記載,博

奕至少產生在殷紂王之前。博戲是由六支箸和幾個棋子組合而成。實際上就是今天打麻將用的骰子,只不過是

作竹子做的。比賽雙方輪流擲箸,根據大小決定棋子前進的步法。

漢魏之後,博戲的棋子與箸分開,向象棋方面演變,最後成了今天的中國象棋。而箸成了五木,也就是五個木

制的骰子,成為獨立的博戲用具,以擲點分出勝負。骰子最初由玉制成,後改為骨制,並由五木改為兩骰,是

六面刻點的立方體,點數從一至六。



博戲到了唐代,骰子成為獨立的博具。兩個骰子變為六個,其組合方式也變得複雜起來,當時稱骰子格。

馬吊牌是由玩骰子格時記錄輸贏值的紙牌演變而成,確切的時間是在明代天啟年間。馬吊牌整副牌共有40張,由

萬貫、十萬貫、索子、文錢四種花色組成。



由四人打,分莊家和閑家,閑家三個合打莊家,目的是打其下庄。到了明未清初馬吊牌又分化出一種叫“紙牌”的

遊戲用具。紙牌也是供四人打,剛開始60張牌,分文錢、索子、萬貫三種花色,三色都是一至九各有兩張,另

有頭三色(即麻將牌中的中、發、白)各兩張,四人先各取十張,之後依次取牌、發牌,三張邊在一起為一副。

三副加一對牌者為“和”。後來,人們覺得牌太少,便將兩副牌合成120張來打,又有了吃、碰、順的組合。清末紙

牌又增加了東、南、西、北四色風牌和中、發、白三主牌。後來人們覺得拿完牌還做不成牌,頗感失望,於是又

添了聽用,可以替代任何牌。最初聽用只有兩張,後增了更多張。因為紙牌數量一多,打起來很不方便,於是變

更成骨制,麻將牌也就由此產生了。



麻將發展

麻將,也稱之為“麻雀”或“雀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是正宗的國粹。打麻將是我國國粹中最普及的一種

文 娛活 動。麻將的起源可追溯到唐朝。相傳,唐代魏州昌樂(今河南省昌樂縣)有個叫張遂的人,自幼聰明過

人, 後來出家當了和 尚,取法名叫一行。一行是我國著名的科學家,在天文、數學等方面有過傑出貢獻。公元

722年前 後,一行和尚曾編制一套供 人娛樂用的紙牌。“紙牌”規格為:寬3.5cm,長15cm,上印有萬、索、筒的圖

樣。後來 又增加了類似東、南、西、北、中、 發、白的七種牌。

麻將萬、索、筒,本身是古代貨幣量的概念,筒即是銅錢(外形圓中間一個四方孔的銅質材料所制),一百銅錢

串成一索、 一萬即一萬枚銅錢,即一百索之總和。由於紙牌拿在手中不方便,且難以理順。在娛樂過程中對看來

講更是個障礙,故如何 克服其缺陷成了當務之急。

實際經驗給予人們以啟發,應以硬質的東西來代替紙牌。於是,紙牌的圖案被刻在竹片或骨料之上,新的硬質牌

出現了,從 此“紙牌”這一稱謂便銷聲匿跡了。隨著社會的前進與發展,制牌材料逐漸由原來的竹片、骨料,直到

發 展成為今天的硬塑 料與有機玻璃。



麻將是我國歷來在娛樂場中的一個傳統節目,娛樂者在其過程中必須“眼觀四方耳顧八面”,采用守已顧彼,靈活

機 動的戰 術。打麻將的益處很多,對老年孤獨症,對某些慢性疾病,對調節神經緊張等都有緩解作用。孔子曰:

“飽 食終日,無所用 心,難矣哉!有博弈者乎,為之猶賢乎”(《論語﹒陽貨》)。這就是說“博弈”比飽食終日,

無所 用心,惶惶不可終日要 好的多。特別對於老年人,體力和腦力都逐漸衰退,疾病增多,不免有日薄西山之

嘆,孤 獨憂鬱之感,雖可養花釣魚,聊以 自慰,總會覺得缺少什麼。憂鬱之情常有,這對身心健康無疑是很有害

的。如 果幾十個人聚在一起適當打打麻將,換言笑語 ,交流感情,何樂而不為呢?所以,悠閑自得地玩玩麻將,

對身心 健康是有好處的。故盛傳至今不衰,且廣泛流傳歐洲、東 南亞地區,日本更為盛行。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麻將牌,在日本還與現代科技結合在一起。這突出表現在日本對麻將各類設

備的創新和 開發上。如今,在日本,傳統的勞神費時的人工洗牌變為全自動的電動洗牌,你只需輕輕按一下電

鈕,一付擺得亂七八糟的 麻將推入桌內,另一副麻將碼得整整齊齊的麻將牌立刻就呈現在你的眼前。在這種自動

麻將桌旁邊玩麻將,真是妙不可言 。



麻將運動在我國的城鄉十分普遍,流行範圍普及到社會各個階層、各個領域,已經進入到千家萬戶,成為我國最

具規模和影 響力的益智體育活動。事實上,家庭打麻將極為普遍,怎樣使它從家庭堂堂正正地走向社會,使它成

為一種體育競技項目,即健康地走向現代公共社會,很值得我們研究和探討。






歡迎光臨 屋受論壇wuso.me (https://wuso.me/) Powered by Discuz! X3.4